涪陵區區情概覽
涪陵區位于北緯29°21′至30°01′、東經106°56′至107°43′之間,總面積2942.36平方千米,森林覆蓋率52%。涪陵區地處重慶市中部,東鄰豐都縣,南接武隆區、南川區,西連巴南區,北靠長壽區、墊江縣。最東點焦石鎮白雞堡,最西點增福鄉大茶園,最南點同樂鄉金家店,最北點珍溪鎮紅墻院。東西寬74.5千米,南北長70.8千米。涪陵區是全國“榨菜之鄉”、全國首個“國家級頁巖氣示范區”,2020年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區”“國家衛生區”。區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白鶴梁題刻、4A級景區武陵山大裂谷、4A級景區武陵山國家森林公園、4A級景區大木花谷等自然景點和小田溪巴王墓群、“程朱理學”發祥地點易園、“816”地下核工程遺址等人文景點。
區境處于四川盆地東部的“盆東平行嶺谷區”與“巫山大婁山中山區”過渡地帶。境內一般海拔為200~800米(吳淞高程,下同),最低處龍駒場三塊石海拔138米,最高處武陵山主峰磨槽灣海拔2033米。地形總趨勢是西北部地勢較低,多為河谷丘陵、低山;東南部較高,多為丘陵山地。區境主要山脈有:銅礦山山脈、武陵山脈、大梁子山脈、黃草山—五寶山山脈和勾家場—梓里場山脈。境內河流屬雨源補給型,多夏洪秋汛,主要河流有:長江及其支流梨香溪、油江河、同樂河、清溪溝、上橋河、碧溪河等;烏江及其支流小溪、后溪、麻溪河等。
區境自然植物種類豐富,據粗略統計,孢子植物和種子植物共有330余科1500余屬4000多種。區境動物在地理區劃上屬東洋界中印亞界華中區盆地東部平行嶺谷農田動物群和盆地南緣中低山地帶亞熱帶森林農田動物群的過渡地區,動物兼有南北方種類。
區境主要礦產有頁巖氣、煤、天然氣、鐵礦、沙金、鋁土礦、石灰石、泥巖、砂巖、硅質巖、硫鐵礦等。
涪陵區轄馬鞍街道、李渡街道、敦仁街道、崇義街道、荔枝街道、江東街道、江北街道、白濤街道、龍橋街道、藺市街道、義和街道、珍溪鎮、新妙鎮、南沱鎮、清溪鎮、百勝鎮、石沱鎮、龍潭鎮、馬武鎮、焦石鎮、青羊鎮、同樂鎮、大順鎮、增福鎮、羅云鎮、大木鄉、武陵山鄉等27個街道(鎮、鄉)。2020年末,全區公安戶籍戶數44.88萬戶,戶籍人口114.17萬,人口密度為388人/平方公里。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2020年全區年末常住人口(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111.5萬。
2020年,涪陵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225.08億元,比上年可比增長4.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3.20億元,可比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679.01億元,可比增長5.1%;第三產業增加值462.87億元,可比增長3.0%。三次產業結構比為6.8:55.4:37.8。民營經濟增加值746.91億元,可比增長6.7%,占全區經濟總量的61.0%。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25.41億元,比上年可比增長5.2%,實現增加值83.2億元,可比增長4.8%。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517.00億元,比上年可比增長6.0%,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2.2%。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實現1742.26億元,比上年同口徑增長6.5%。
2020年,涪陵區實現脫貧攻堅目標,農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全區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43元,比上年增長7.2%。按常住地分,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36元,比上年增長6.0%;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50元,比上年增長8.5%。